知远网整理的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精选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
看着朴素的页面,阅读着封面简单的信息,心中不由地好奇起来,撒哈拉是什么鬼东西?三毛又是谁?三毛是男,还是女的?还是那可怜的头上只有三根毛的“三毛”?带着种种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绯页,仔细阅读起内容来。
原来三毛是位有魄力、自由不羁的女作家。当她看到一张撒哈拉(即沙漠的名字)的照片后,便收拾行装,和恩爱她的丈夫荷西义无返顾地奔向飞沙走石的沙漠。虽然那儿是极端的'“荒僻落后而贫穷”,但“生命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三毛看来,“就是精神的文明。”因此,三毛和荷西,刚搬进小屋时,家徒四壁,但经过精心装扮,很快,满屋洋溢着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多么艰辛而又温馨的生活过程啊!谁能想到,零落的空心砖四方房子,正对着的是一大片垃圾场,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远,就是广大的天空。这一切的生活,都是三毛“我行我素”的性格决定的。当然,这时我们再重读书名,顾名思义,知道了“撒哈拉”是一片寸难生的沙漠,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在沙漠中身临其境的故事了。
三毛,把一个个常人看来十分不在意的事情,写得朴素、灵动而又富有思想、意韵。每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爱的寻求、素人渔夫等,读每一个故事,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
“素人渔夫”,描述了假期里,三毛与丈夫穿越沙漠到海边边游玩边捕鱼的故事。此处的“素”,并不是指“荤素”的“素”。而是“过去有群巴黎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因此叫自己‘素人画家’。”三毛仿之,叫“素人渔夫。”三毛通过饭店吃饭、海边捕鱼、业余卖鱼、账单泡水等一个个生动丰满、跌宕起伏的情节,勾画出生活的艰辛与快乐。
语句诙谐,字清意明,平淡中见真情,平凡中有真意。我爱“撒哈拉的故事”,我爱“浪漫勇敢”的三毛。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2
三毛说:"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快乐活过"。简单明了的一句话却直入我的心房。是啊,人生苦短,我们又何不快乐地活一回呢?抛开繁琐的生活,像三毛一样洒脱一回,而在她身上,我想"生如夏花"这四个字正适合。
那一天,她背上行囊离开祖国的怀抱,奔赴遥远的撒哈拉,不为求学、不为生计,只为简单地完成旅行的心愿。而这一切对于一个平凡的女子而言,需要多大的勇气?然而自由,那却是个永恒的话题。她说:"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决不妥协。"事实证明她做到了。
纵然她对双亲百般依恋,然而在自由面前她始终懂得无论再娇嫩的小草,有一天终究要长大,于是乎她做到了,在沙漠里,她坚强而开心的活了下来,而那也是对父母最好的答复了。
她生如夏花,果断决定,我喜欢她的爽朗。
想到这里,我似乎又看到了漫天狂沙的撒哈拉里,那个孩子一样的三毛。她说:"跟荷西结婚,一半是由于荷西的痴情,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父母,而自己本不必结婚的。"我想说那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可以让她那么洒脱?然而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假如把荷西比作中国古代的帝王,把三毛比作帝王的任意一个王妃,那么在荷西心里的三毛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荷西对三毛的痴情让我们敬而叹之,《沙漠中的饭店》也让我们见识了三毛与荷西甜蜜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荒山之夜》荷西为心爱的三毛寻找贝壳化石而深陷泥淖不能自拔,三毛想尽办法挽救。遇到路人,可怜乞求援助,却被落井下石,最终她以智取胜,果断救出荷西。可惜那是个夜晚,要是个傍晚我想那场面一定十分美丽:夕阳下,他们相互依偎。而一个人的一生,有这样一个爱自己,能走到永远的人就足够了,我想三毛是拥有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喜欢三毛为人处事的方法。在荒凉的撒哈拉大沙漠,住着那样一群人,他们习惯了沙漠下残酷的气候,他们不识字,没见过除沙漠以外的东西。他们总喜欢问三毛"借"东西,说是借,当然会还,只是当他们还来时,早已面目全非了。三毛教他们识字、教他们识别从未见过的东西。跟他们在一起,我想她是快乐的,虽然偶尔也会有些生气,但是磨合中那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感情啊!她成为了村民心中的女神,而她也收获了快乐。
提起撒哈拉,我们会想到:漫天黄沙,天与地交接的地方一黄一蓝,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梦幻般的图画啊!只是世间在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它丑陋的一面。我们不得不想起娃娃新娘里的姑卡,她十岁就嫁人了,一刻还未看见天空鱼肚白的明星就这样陨落了。沙漠妇女地位的低下不得不让人深思。《死果》那又是一种该如何解释的现象?他们没有文明却习得了致命的巫术。我们不相信,却又无从解释,幸好碰到好人使三毛在危险中得以获生。她看到了这一切的邪恶,终究也浸染不进去她的心灵,她始终相信:"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世界,一切悲伤离我们是那么遥远而不着边际。"
撒哈拉,一个如神一样美好的名字,而在三毛的笔下,我更进一步领略了它的万种风情,大自然是个神奇的魔术师,点缀着这个美丽的星球,只愿今生以及永远都能崇拜它,敬仰它。
而自由需要见证,需要如三毛般生如夏花。
放下一份牵绊,便收获一份自由;放下一份丑恶,便收获一份友谊;放下一份怯懦,便收获一份力量。
只愿今生你,似你般生如夏花,不负人,不负心,在尘世获得幸福。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3
看着朴素的页面,阅读着封面简单的信息,心中不由地好奇起来,撒哈拉是什么鬼东西?三毛又是谁?三毛是男,还是女的?还是那可怜的头上只有三根毛的“三毛”?带着种种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绯页,仔细阅读起内容来。
原来三毛是位有魄力、自由不羁的女作家。当她看到一张撒哈拉(即沙漠的名字)的照片后,便收拾行装,和恩爱她的丈夫荷西义无返顾地奔向飞沙走石的沙漠。虽然那儿是极端的“荒僻落后而贫穷”,但“生命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三毛看来,“就是精神的文明。”因此,三毛和荷西,刚搬进小屋时,家徒四壁,但经过精心装扮,很快,满屋洋溢着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多么艰辛而又温馨的生活过程啊!谁能想到,零落的空心砖四方房子,正对着的是一大片垃圾场,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远,就是广大的天空。这一切的生活,都是三毛“我行我素”的性格决定的。当然,这时我们再重读书名,顾名思义,知道了“撒哈拉”是一片寸难生的沙漠,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在沙漠中身临其境的故事了。
三毛,把一个个常人看来十分不在意的事情,写得朴素、灵动而又富有思想、意韵。每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爱的寻求、素人渔夫等,读每一个故事,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
“素人渔夫”,描述了假期里,三毛与丈夫穿越沙漠到海边边游玩边捕鱼的故事。此处的“素”,并不是指“荤素”的“素”。而是“过去有群巴黎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因此叫自己‘素人画家’。”三毛仿之,叫“素人渔夫。”三毛通过饭店吃饭、海边捕鱼、业余卖鱼、账单泡水等一个个生动丰满、跌宕起伏的情节,勾画出生活的艰辛与快乐。
语句诙谐,字清意明,平淡中见真情,平凡中有真意。我爱“撒哈拉的故事”,我爱“浪漫勇敢”的三毛。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4
对于我来说,三毛就是一个漂泊在异乡的灵魂。
开始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三毛,但自从我读了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发现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对于我来说,她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奇女子。
以前,我不明白,三毛是怎么能在撒哈拉沙漠里生存的,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虽然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用到什么华丽丽的语言来描绘沙漠里的生活,但是却从了她那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了大沙漠里的简单。而又浪漫的生活。给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笔神奇的而温暖的色彩。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总觉得原本并不讨人喜欢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又如走进了一幅 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的画面。使我了解到了大沙漠里的地势地貌和风土人情。但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在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其实读这本书,最使我感动的就是我佩服三毛的勇气,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贫困的大沙漠,这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她与荷西却还是生活着很快乐。因为她以她那积极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简单并快乐的活着。在这个大沙漠里,她留下了那么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
三毛与沙漠结缘,她自已曾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的,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很显然,沙漠给她似曾相识的感觉让她决心追求,于是她孤身一人来到条件异常艰苦的撒哈拉大沙漠,在别人看来,如此疯狂的举动似乎不可理喻,但对三毛来说,她却不以为意,在沙漠里东奔西走,开始了多年的沙漠旅行。
不要以为三毛身体好,能受得了苦。其实她的朋友曾经回忆,一般人能轻松做的体力活对她来说简直就是身体上的灾难!但她却在沙漠中生活那么久,和丈夫荷西享受沙漠中的乐趣,“乐趣”这种感觉,完全可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的文字中体现出来。
生而有息,最难将息。
逃离了大城市的喧嚣,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漠,并不是自我放逐,只是因为在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时一群群飞奔野羚羊的美景,才会忘记心中的枯燥和艰苦。在无限膨胀的升学压力下,唯有打开这本书,才会有片刻的安宁,心飘向了遥远的大漠,在黄沙漫天的深处静静沉睡。
虽然在城市中我找不到如同撒哈拉那里那般安详的地方,但我也学会了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一个人默默读书,在鸣笛声中渐渐找到平静。学会在书中遗忘纷纷扰扰,也不尝为一种好方法。
我想象三毛在沙漠中一步步行走的模样,虽然我不能亲去大漠,但能在书中领略已足够。她身上的乐观终于让我在一天天的翻阅中学会,于是我能笑对生活。
只要心中有爱,存有美丽,再荒凉的沙漠,也是绿洲。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5
一个假期仿佛都是与你有关的日子——亲爱的三毛小姐。跟随着你来到那梦幻般的撒哈拉,送你一匹马,骑上它在温柔的夜里一起去看那流星雨,走遍那万水千山,然而雨季不再来,滚滚红尘,却只惜梦里花落知多少。不知不觉爱上了你的文字,带着自己小小的倔强,任性和淡淡的伤愁,就这样一步步的走进了我的心里,闯进了我的梦里,我魂牵梦绕的三毛小姐。
我羡慕你和荷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彼此为了心爱之人放弃自己的故乡,甘愿与之浪迹天涯,那样成为彼此的知己,视对方如生命,纵使最后还是要面对彼此的逝去,熬着那令人窒息的日子,也不后悔曾经的曾经都为彼此疯狂过,一起走过一段段开心幸福的时光。
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有几分怯懦的孩子,我佩服你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来到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开始自己完全从零开始的新生活。那份对自由的向往,那份纯真洒脱,那份勇敢无畏那份用心对待生活的态度是现代许多人力所不能及的——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踏上撒哈拉的女性!往往内心强大的人总能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的确是这样。你就像是一滴雨露,你所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被你滋润着。
那时年少,她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却忽然间感应到前世乡愁,于是毅然决然的决定搬去那里生活。苦恋她七年的荷西也二话不说一起跟着去了那片大沙漠。之后的她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了,一切的一切从零开始,都在那里开始。那一部部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情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的面前。然而,本以为安定的归属却突然急转直下,与挚爱荷西的死别,让她差点放弃生命。在之后的文字中也全然没有了少女以往的浪漫情怀,取而代之的却是与爱人生离死别的锥心之痛。
而关于三毛小姐的一生,我不知道要怎样说,这实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的荷西,她的旅行,她的那些命中注定。每一件,每一桩,都令我忧悒难抑。而爱她的人实在好多,每一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位独一无二的三毛小姐。
世间挚爱,莫过如此。
一如你对荷西的,一如你对文字的,一如你对旅途的,一如你对生命的,一如,我对你的。引至此处,怀念你,亲爱的三毛小姐。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6
一张照片带着前世的乡愁,一次邂逅拥着半生的悸动。佛说:”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着扑进大漠的怀里,或许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更为五百次的相遇、相识、相知与相爱。
当迎面吹来的黄沙落到她脸上,她知道,她终于与这个多年的梦中情人相遇,与它相守。
在这片大漠上,没有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家居,有的只是粒粒黄沙和那烫人的热浪。一望无际的大漠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三毛用她的爱一点一滴筑建她和荷西的家。
生命从来就不是轰轰烈烈的展现,它是细水长流的欣欣向荣。在这广袤无垠的沙漠上,演绎着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故事,落日的恢宏见证着撒哈拉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在大漠深处,根深蒂固的陋习禁锢着婚姻的可笑,禁锢着哑奴的自由。
在她喜爱的这片土地上,并不是时时都是洋溢着欢乐。“荷西,荷西——”三毛急促的嘶喊似乎把撒哈拉的天空扯开了一道口子。在这片天空上,这片土地上,看着逐渐陷入沼泽的爱人,她发出了绝望的叫喊。但任凭她怎么喊,回应她的只有寒冷的风刮过的声响。她很快就意识到了,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去救心爱的人,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伴随着最后的一抹夕阳消失,月亮升起。撒哈拉这片大漠,像个调皮的海绵,把它一早上积蓄的热量都返还给了大自然,剩下的只有刺人的寒冷。荷西担心这无情的寒风会伤到他心爱的三毛,便劝她放弃,等到早上找人一起来救他。可大漠的温度会给予三毛这个机会吗?不,不会的,三毛很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她不论怎样都要救荷西的原因。最后,或许大漠也被他们的爱感动了,让他们摆脱了死亡的邀请。
在这片平静的土地上,一个小小的病都会在不经意之中夺取人的生命,但在这片枯燥乏味的大漠上,依然有人为之深爱。沙仑,这个木讷的年轻人,一直等待着他的妻子,他梦中的温柔之乡。可到头来这一切只是空想,沙仑一直都明白,可他甘愿抓着这泡沫,奔向远方去寻找爱的殿堂。
人说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里它是固执的。荒凉,死寂,无喜,无悲的沙漠静默地等着。终于,它等到了知己,同固执的撒哈拉威人一起,扎根于沙漠深处,一起看远方的落日。
三毛有幸遇见了大漠,大漠亦有幸遇见了三毛。在这片土地上,有悲,有喜,有不幸,可不论怎样,这都是生活。就如同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这么一遭!”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7
对于我来说,三毛就是一个漂泊在异乡的灵魂。
开始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喜欢三毛,但自从我读了她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发现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对于我来说,她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奇女子。
以前,我不明白,三毛是怎么能在撒哈拉沙漠里生存的,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虽然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用到什么华丽丽的语言来描绘沙漠里的生活,但是却从了她那平实的语言描绘出了大沙漠里的简单。而又浪漫的生活。给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笔神奇的而温暖的色彩。
翻开《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异国他乡里的生活,总觉得原本并不讨人喜欢的撒哈拉沙漠,突然也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又如走进了一幅 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的画面。使我了解到了大沙漠里的地势地貌和风土人情。但同时我也了解到了在沙漠里生活的那些女性的可悲。
其实读这本书,最使我感动的就是我佩服三毛的勇气,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贫困的大沙漠,这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她与荷西却还是生活着很快乐。因为她以她那积极的勇气和执着的信念,简单并快乐的活着。在这个大沙漠里,她留下了那么一句话:“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
三毛与沙漠结缘,她自已曾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的,毫无保留的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很显然,沙漠给她似曾相识的感觉让她决心追求,于是她孤身一人来到条件异常艰苦的撒哈拉大沙漠,在别人看来,如此疯狂的举动似乎不可理喻,但对三毛来说,她却不以为意,在沙漠里东奔西走,开始了多年的沙漠旅行。
不要以为三毛身体好,能受得了苦。其实她的朋友曾经回忆,一般人能轻松做的体力活对她来说简直就是身体上的灾难!但她却在沙漠中生活那么久,和丈夫荷西享受沙漠中的乐趣,“乐趣”这种感觉,完全可从她在《撒哈拉的故事》的文字中体现出来。
生而有息,最难将息。
逃离了大城市的喧嚣,来到荒无人烟的大漠,并不是自我放逐,只是因为在大漠里,看日出日落时一群群飞奔野羚羊的美景,才会忘记心中的枯燥和艰苦。在无限膨胀的升学压力下,唯有打开这本书,才会有片刻的安宁,心飘向了遥远的大漠,在黄沙漫天的深处静静沉睡。
虽然在城市中我找不到如同撒哈拉那里那般安详的地方,但我也学会了在自己小小的房间里一个人默默读书,在鸣笛声中渐渐找到平静。学会在书中遗忘纷纷扰扰,也不尝为一种好方法。
我想象三毛在沙漠中一步步行走的模样,虽然我不能亲去大漠,但能在书中领略已足够。她身上的乐观终于让我在一天天的翻阅中学会,于是我能笑对生活。
只要心中有爱,存有美丽,再荒凉的沙漠,也是绿洲。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8
看着朴素的页面,阅读着封面简单的信息,心中不由地好奇起来,撒哈拉是什么鬼东西?三毛又是谁?三毛是男,还是女的?还是那可怜的头上只有三根毛的'“三毛”?带着种种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绯页,仔细阅读起内容来。
原来三毛是位有魄力、自由不羁的女作家。当她看到一张撒哈拉(即沙漠的名字)的照片后,便收拾行装,和恩爱她的丈夫荷西义无返顾地奔向飞沙走石的沙漠。虽然那儿是极端的“荒僻落后而贫穷”,但“生命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三毛看来,“就是精神的文明。”因此,三毛和荷西,刚搬进小屋时,家徒四壁,但经过精心装扮,很快,满屋洋溢着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多么艰辛而又温馨的生活过程啊!谁能想到,零落的空心砖四方房子,正对着的是一大片垃圾场,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远,就是广大的天空。这一切的生活,都是三毛“我行我素”的性格决定的。当然,这时我们再重读书名,顾名思义,知道了“撒哈拉”是一片寸难生的沙漠,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在沙漠中身临其境的故事了。
三毛,把一个个常人看来十分不在意的事情,写得朴素、灵动而又富有思想、意韵。每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爱的寻求、素人渔夫等,读每一个故事,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
“素人渔夫”,描述了假期里,三毛与丈夫穿越沙漠到海边边游玩边捕鱼的故事。此处的“素”,并不是指“荤素”的“素”。而是“过去有群巴黎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因此叫自己‘素人画家’。”三毛仿之,叫“素人渔夫。”三毛通过饭店吃饭、海边捕鱼、业余卖鱼、账单泡水等一个个生动丰满、跌宕起伏的情节,勾画出生活的艰辛与快乐。
语句诙谐,字清意明,平淡中见真情,平凡中有真意。我爱“撒哈拉的故事”,我爱“浪漫勇敢”的三毛。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9
一张照片带着前世的乡愁,一次邂逅拥着半生的悸动。佛说:”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着扑进大漠的怀里,或许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更为五百次的相遇、相识、相知与相爱。
当迎面吹来的黄沙落到她脸上,她知道,她终于与这个多年的梦中情人相遇,与它相守。
在这片大漠上,没有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家居,有的只是粒粒黄沙和那烫人的热浪。一望无际的大漠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三毛用她的爱一点一滴筑建她和荷西的家。
生命从来就不是轰轰烈烈的展现,它是细水长流的欣欣向荣。在这广袤无垠的沙漠上,演绎着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故事,落日的恢宏见证着撒哈拉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在大漠深处,根深蒂固的陋习禁锢着婚姻的可笑,禁锢着哑奴的自由。
在她喜爱的这片土地上,并不是时时都是洋溢着欢乐。“荷西,荷西——”三毛急促的嘶喊似乎把撒哈拉的天空扯开了一道口子。在这片天空上,这片土地上,看着逐渐陷入沼泽的爱人,她发出了绝望的叫喊。但任凭她怎么喊,回应她的只有寒冷的风刮过的声响。她很快就意识到了,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去救心爱的人,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伴随着最后的一抹夕阳消失,月亮升起。撒哈拉这片大漠,像个调皮的海绵,把它一早上积蓄的热量都返还给了大自然,剩下的只有刺人的寒冷。荷西担心这无情的寒风会伤到他心爱的三毛,便劝她放弃,等到早上找人一起来救他。可大漠的温度会给予三毛这个机会吗?不,不会的,三毛很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她不论怎样都要救荷西的原因。最后,或许大漠也被他们的爱感动了,让他们摆脱了死亡的邀请。
在这片平静的土地上,一个小小的病都会在不经意之中夺取人的生命,但在这片枯燥乏味的大漠上,依然有人为之深爱。沙仑,这个木讷的年轻人,一直等待着他的妻子,他梦中的温柔之乡。可到头来这一切只是空想,沙仑一直都明白,可他甘愿抓着这泡沫,奔向远方去寻找爱的殿堂。
人说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里它是固执的。荒凉,死寂,无喜,无悲的沙漠静默地等着。终于,它等到了知己,同固执的撒哈拉威人一起,扎根于沙漠深处,一起看远方的落日。
三毛有幸遇见了大漠,大漠亦有幸遇见了三毛。在这片土地上,有悲,有喜,有不幸,可不论怎样,这都是生活。就如同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这么一遭!”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0
三毛说:"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快乐活过"。简单明了的.一句话却直入我的心房。是啊,人生苦短,我们又何不快乐地活一回呢?抛开繁琐的生活,像三毛一样洒脱一回,而在她身上,我想"生如夏花"这四个字正适合。
那一天,她背上行囊离开祖国的怀抱,奔赴遥远的撒哈拉,不为求学、不为生计,只为简单地完成旅行的心愿。而这一切对于一个平凡的女子而言,需要多大的勇气?然而自由,那却是个永恒的话题。她说:"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决不妥协。"事实证明她做到了。
纵然她对双亲百般依恋,然而在自由面前她始终懂得无论再娇嫩的小草,有一天终究要长大,于是乎她做到了,在沙漠里,她坚强而开心的活了下来,而那也是对父母最好的答复了。
她生如夏花,果断决定,我喜欢她的爽朗。
想到这里,我似乎又看到了漫天狂沙的撒哈拉里,那个孩子一样的三毛。她说:"跟荷西结婚,一半是由于荷西的痴情,而另一部分则是为了父母,而自己本不必结婚的。"我想说那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可以让她那么洒脱?然而人的环境和追求并不只有那么一条狭路,怎么活都是一场人生,不该在这件事上谈成败,论英雄。
假如把荷西比作中国古代的帝王,把三毛比作帝王的任意一个王妃,那么在荷西心里的三毛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荷西对三毛的痴情让我们敬而叹之,《沙漠中的饭店》也让我们见识了三毛与荷西甜蜜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荒山之夜》荷西为心爱的三毛寻找贝壳化石而深陷泥淖不能自拔,三毛想尽办法挽救。遇到路人,可怜乞求援助,却被落井下石,最终她以智取胜,果断救出荷西。可惜那是个夜晚,要是个傍晚我想那场面一定十分美丽:夕阳下,他们相互依偎。而一个人的一生,有这样一个爱自己,能走到永远的人就足够了,我想三毛是拥有的。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喜欢三毛为人处事的方法。在荒凉的撒哈拉大沙漠,住着那样一群人,他们习惯了沙漠下残酷的气候,他们不识字,没见过除沙漠以外的东西。他们总喜欢问三毛"借"东西,说是借,当然会还,只是当他们还来时,早已面目全非了。三毛教他们识字、教他们识别从未见过的东西。跟他们在一起,我想她是快乐的,虽然偶尔也会有些生气,但是磨合中那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感情啊!她成为了村民心中的女神,而她也收获了快乐。
提起撒哈拉,我们会想到:漫天黄沙,天与地交接的地方一黄一蓝,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梦幻般的图画啊!只是世间在美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它丑陋的一面。我们不得不想起娃娃新娘里的姑卡,她十岁就嫁人了,一刻还未看见天空鱼肚白的明星就这样陨落了。沙漠妇女地位的低下不得不让人深思。《死果》那又是一种该如何解释的现象?他们没有文明却习得了致命的巫术。我们不相信,却又无从解释,幸好碰到好人使三毛在危险中得以获生。她看到了这一切的邪恶,终究也浸染不进去她的心灵,她始终相信:"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世界,一切悲伤离我们是那么遥远而不着边际。"
撒哈拉,一个如神一样美好的名字,而在三毛的笔下,我更进一步领略了它的万种风情,大自然是个神奇的魔术师,点缀着这个美丽的星球,只愿今生以及永远都能崇拜它,敬仰它。
而自由需要见证,需要如三毛般生如夏花。
放下一份牵绊,便收获一份自由;放下一份丑恶,便收获一份友谊;放下一份怯懦,便收获一份力量。
只愿今生你,似你般生如夏花,不负人,不负心,在尘世获得幸福。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1
看着朴素的页面,阅读着封面简单的信息,心中不由地好奇起来,撒哈拉是什么鬼东西?三毛又是谁?三毛是男,还是女的?还是那可怜的头上只有三根毛的“三毛”?带着种种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绯页,仔细阅读起内容来。
原来三毛是位有魄力、自由不羁的女作家。当她看到一张撒哈拉(即沙漠的名字)的照片后,便收拾行装,和恩爱她的丈夫荷西义无返顾地奔向飞沙走石的沙漠。虽然那儿是极端的“荒僻落后而贫穷”,但“生命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得近乎优雅起来。”“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三毛看来,“就是精神的文明。”因此,三毛和荷西,刚搬进小屋时,家徒四壁,但经过精心装扮,很快,满屋洋溢着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这是一个多么艰辛而又温馨的生活过程啊!谁能想到,零落的空心砖四方房子,正对着的是一大片垃圾场,再前方,是一片波浪似的沙谷,再远,就是广大的天空。这一切的生活,都是三毛“我行我素”的性格决定的。当然,这时我们再重读书名,顾名思义,知道了“撒哈拉”是一片寸难生的沙漠,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三毛在沙漠中身临其境的故事了。
三毛,把一个个常人看来十分不在意的事情,写得朴素、灵动而又富有思想、意韵。每一个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爱的寻求、素人渔夫等,读每一个故事,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
“素人渔夫”,描述了假期里,三毛与丈夫穿越沙漠到海边边游玩边捕鱼的故事。此处的“素”,并不是指“荤素”的“素”。而是“过去有群巴黎人,平日上班做事,星期天才画画,因此叫自己‘素人画家’。”三毛仿之,叫“素人渔夫。”三毛通过饭店吃饭、海边捕鱼、业余卖鱼、账单泡水等一个个生动丰满、跌宕起伏的情节,勾画出生活的艰辛与快乐。
语句诙谐,字清意明,平淡中见真情,平凡中有真意。我爱“撒哈拉的故事”,我爱“浪漫勇敢”的三毛。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2
很小的时候我就渴望做个“浪迹天涯”的潇洒女子,尽管这个念头有点异想天开,可是我内心深处的而且确不安分于一直所处的这个小天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好奇和热情从未消减。正因为如此,《撒哈拉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它的作者是三毛,之前不认识,可是现在成了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还是先说说《撒哈拉的故事》吧。读完后,我感慨良多。沙漠在我的概念里是荒凉的,同时又具有一番壮丽豪情。能在沙漠上自由驰骋,很是让我神往。但是联系现实,实在没有那么潇洒。在沙漠里生活的苦不是常人能想象到的,那个什么都缺的地方,活下去都不是那么容易。除了身体上要经受那种艰难,心理也要承受寂寞的煎熬。谁能体会到当你突然转换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有以往舒适的住所、温饱的三餐和亲人朋友的那种惶恐失措?当然三毛也面对着这些,可是她没有失望,也没有后悔来沙漠。她不怨天尤人,振作起来去改变现状。她从始至终都很努力地对待生活。或许婚礼对于女人来说,都是认定必须要风光盛大的,可是三毛的婚礼在沙漠上,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然而她很享受,因为她觉得婚礼不是爱情的全部;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经济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去海边打鱼,还乐在其中,流露出彼此间温馨的爱意;对于邻居,三毛总是很热心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尽管有时候不如人意,邻居没有真心接纳和对待她,可是她没有狭隘的计较,始终带着真诚待人接物。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折服了我。自古以来女性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拘禁了人身和思想,想去做的想要得到的都难以实现。三毛完全是最自由的女性的化身,她不拘一切,不受约束,敢爱敢恨,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照亮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人生。三毛既有
普通女性没有的前卫思想和见解,又具备良家妇女的那种贤惠知性。她很聪明,见多识广,相信每个与她相识过的人都会惊叹世间竟还有这般奇女子。
我崇敬三毛,她的文字带给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将会从中对自己的成长有所领悟,得到启发。这是一份真正无价的财富。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3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遇见三毛,以前对三毛的印象还停留在别人说的是个感性的人,可从我看的这本书来看,她不仅仅是个感性的人,还是一个多才多艺,一个敢作敢当,一个热爱生活的特别女子。
三毛就像一位流浪者,一边流浪一边了解沙漠中的故事。她跟随自己内心,她喜欢沙漠,喜欢这种自由的感觉,她想在这里可以寻找内心真正的光。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她在努力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来看这个沙漠,当她进入了沙漠,这里的一切一切都给她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首先那里落后的习俗,体现在一位才十岁的小女孩姑卡身上,她要嫁给别人当媳妇,三毛首先很是惊讶,可是作为一个外人她也不能说什么,但当面对自己眼前这位发育尚未完全的姑娘,她真的很心疼。三毛知道姑卡从要嫁人那天起就是她的悲剧,而根据当地的习俗里,初夜就是用公然的暴力夺取一个幼女的贞洁而已,这是多么悲哀,多么落后的习俗,可我们除了痛惜怜悯甚至痛骂我们能做什么?三毛很想做点什么,可是她自知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就去改变一个很久很久的习俗,我内心也很不是滋味,明白那就是有心无力的感觉,心里内疚虽不甘却又很无奈。如若不是三毛笔下那愤懑的词与故事,我们也许还不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个世界。
在三毛的笔下我们还可以看到哑巴奴隶,那些愚昧的邻居,每一帧都透露出愚昧的气息,还慢慢看到她跟荷西的感情变化。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威人,贫穷、迷信,但他们朴实、真诚,不知道战争是什么,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平静地度过光阴。在他们自己看来,也该算是岁月静好了吧。
三毛来到了自己喜欢的地方,将自己的情感泼洒在文字上,写在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我们不光可以看到这里美丽的大沙漠,满天的黄沙,暴晒的烈日,浓浓的异域风情和当地独特的'生活方式。还感受到了生活带来的思考。在茫茫无际的沙漠里,带着寂寞,寻找快乐,使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起来。她说血统纯正的印第安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种,她能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追寻自己的前世今生有多少人可以像她一样毫无包袱毫无保留毫无压力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热爱?我想大概没有几人。
三毛说过不要依赖他人给你快乐。你先去将房间布置起来,勉强自己去做,会发觉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所以她才会去寻找自己的快乐,并且一步步去挖掘。而我们多少人可以像她一样?寻找自己的热爱并且好好完成它,不会被生活琐事压迫。很多人会说我们的生活已经很累了,每天工作,学习,今天有这件事烦明天就有那件事烦,可是换个角度想,那正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啊!我们要经历了才可以寻找内心的热爱。而三毛则是在生活中奔向自己的热爱。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那些在看透了生活的一切,还是选择不敷衍不抱怨不自卑,依旧热爱生活依旧努力做好身边的事的人,不正是三毛这样的人吗?她可以自己寻找乐趣,继续热爱生活,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
冬去春来,唤不回已去细雨春风;人山人海,让我们从今日起好好地热爱!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篇14
很小的时候我就渴望做个“浪迹天涯”的潇洒女子,尽管这个念头有点异想天开,可是我内心深处的而且确不安分于一直所处的这个小天地。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的好奇和热情从未消减。正因为如此,《撒哈拉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它的作者是三毛,之前不认识,可是现在成了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还是先说说《撒哈拉的故事》吧。读完后,我感慨良多。沙漠在我的概念里是荒凉的,同时又具有一番壮丽豪情。能在沙漠上自由驰骋,很是让我神往。但是联系现实,实在没有那么潇洒。在沙漠里生活的苦不是常人能想象到的,那个什么都缺的地方,活下去都不是那么容易。除了身体上要经受那种艰难,心理也要承受寂寞的煎熬。谁能体会到当你突然转换到一望无际的沙漠,没有以往舒适的住所、温饱的三餐和亲人朋友的那种惶恐失措?当然三毛也面对着这些,可是她没有失望,也没有后悔来沙漠。她不怨天尤人,振作起来去改变现状。她从始至终都很努力地对待生活。或许婚礼对于女人来说,都是认定必须要风光盛大的,可是三毛的婚礼在沙漠上,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然而她很享受,因为她觉得婚礼不是爱情的全部;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经济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去海边打鱼,还乐在其中,流露出彼此间温馨的爱意;对于邻居,三毛总是很热心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尽管有时候不如人意,邻居没有真心接纳和对待她,可是她没有狭隘的计较,始终带着真诚待人接物。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这个隐忍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坚定,折服了我。自古以来女性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拘禁了人身和思想,想去做的想要得到的都难以实现。三毛完全是最自由的女性的化身,她不拘一切,不受约束,敢爱敢恨,就像夜空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照亮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人生。三毛既有
普通女性没有的前卫思想和见解,又具备良家妇女的那种贤惠知性。她很聪明,见多识广,相信每个与她相识过的人都会惊叹世间竟还有这般奇女子。
我崇敬三毛,她的文字带给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想我将会从中对自己的成长有所领悟,得到启发。这是一份真正无价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