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读《资治通鉴》有感(精选1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类智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源,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间多少撼人心魄的文章、字字珠玑的名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资治通鉴》便是其中不朽的作品之一。
我深知手头的这本《资治通鉴》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治通鉴》,但正是它使我明白为人要如李白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做事要像班超那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像周处那样敢于“朝闻夕改”,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学习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崇高志向;
正是它使我明白交友要交“良师益友”,拒交口蜜腹剑的狐朋狗友;正是它使我明白“贫贱之交不可忘”、“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处事方面切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它使我明白做事贵在坚持“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学习上不仅要怀揣“非学无以成广才”的.理想,还要有“治乱民犹治乱蝇”的方法再加上“锲而不舍”的执着,成功自然是“手到擒来” ;
正是它使我明白在遇到困难时要怀有“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的信念,还要形成“孤则易折,众则难摧”的团结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学生,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书籍浩如烟海,而我们的精力又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要“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择其善者而从之”。
基于此,《资治通鉴》便是明智之选。
拜读《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封建统治有此认识,更何况我辈学子?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2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思是说老人经历得多,经验丰富,他们的话对我们是种警告或是启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淘沙,沉淀下来的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书,就是一个个不开口却满腹经论的老人,不但教育影响着我们的祖辈,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题记
提起《资治通鉴》,很多人都以为它神秘莫测,当我走进它,才知它是如此亲切。当然我看的不是原著,是臧瀚之译的现代版的。
这本书是宋朝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写的一本编年体通史。把从周朝到隋、唐、宋发生的重大历史故事都写了出来,在《资治通鉴》中,各个故事都很吸引人。里面的好多人物让我束然起敬,如勇士荆柯,求贤若渴的刘备、聪明机智的诸葛亮、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等等。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
读着读着,我就不禁想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市里举办了一个“豪成杯新概念作文比赛”,每个班要上交两篇作文去参加比赛,我们班是刚刚重组的,老师对我们不很了解,怎么也选不出两个人,看到老师一筹莫展的样子,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说:“老师,让我试试吧!”老师听了,高兴极了,就同意了。于是,我不懈努力,多次修改作文,顺利通过预赛,在现场赛的决赛中,沉着冷静的写作,取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不仅为自己、为班级争了光,还令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原然我的这种行为就是毛遂自荐,不禁有点得意,呵呵!以后如果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伯乐”相中我的话,那我就不妨多来几次“毛遂自荐”!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3
《资治通鉴》是一本包含了很多故事的书。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大惊失色,连忙派平原君赵胜去楚国借兵解围。平原君想从门客中挑选20位文武双全的门客作为助手去楚国。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但平原君却说:“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根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会冒出来。可是先生你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来我这已经有三年了吧?这三年中你也没有给我谋划过一个计策,更没有让我看见你的'长处。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让你这种默默无闻的人去呢?”毛遂说:“我没有展现才华,是因为我没有获得一个机会,要是您早点把我放进口袋里,锥子早就戳出来了。这次任务就像个口袋,我会让您看到我的表现。”平原君听完后,半信半疑。见毛遂很有胆量,也颇有口才,而自己也没有更好的人选,就同意了。
到了楚国后,楚王和平原君在朝廷上谈判,一直到中午都没有结果出来。毛遂却以自身相逼,把利益细细地告诉楚王,让楚王同意出兵帮忙解围。
这就像那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鸟儿一样。有一次在我们班上,老师问我们班有没有人想去参加学校绘画比赛。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调皮大王”逸城同学第一个举手,胸有成竹地报名了。同学们都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心想:“他还会画画?”。比赛结果出来时,大家都傻眼了,他获得学校绘画比赛第一名。原来我们全都小瞧了他。
通过毛遂自荐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自己会的事,就要勇敢的去做出来,这样才会有机会登上更高的平台。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4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5
假期不开盘,除了锻炼就是看书了。最近读了很多书,但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就是《资治通鉴》,推荐大家都读一下。读史以明志。古文功底好的人可以读原文,嫌文言文晦涩的话可以读白话版的。
由于《资治通鉴》实在是过于庞杂,跨越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以至于好多名人雅士都专门著书来解读《资治通鉴》,所以我恐怕很难超越他们的见解,毕竟本人是做投资的,不是历史学方面的专家。没办法,只能很谦虚的承认自己的不足。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其实只是《通鉴》里的很小的一个篇章。我们重点讲一下唐太宗。
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但是奠定唐朝这个鼎盛基础的就是唐太宗,他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比后来的康熙,乾隆段位高了一大截。
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太宗能文能武,“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别看唐太宗是个将军转型做皇帝的典范,但是牛逼的地方在于,他做了皇帝之后,很好的适应了这个新岗位的需求,这是很难得的。中国古代,治理天下的'思想在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但是有个大体的规律,但凡是遵从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基本都是太平盛世,但凡遵从法家之道(积极干预)的,基本都是民不聊生。最典型的就是汉武帝,汉武帝是外儒内法,本质上讲还是法家,即便是他搞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实际上搞得东西都是法家那一套,所以最终,汉武帝时期,老百姓是很惨的。但是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等都是典型的黄老之道,与民休息。
唐太宗推行以民为本的政策,轻徭薄赋,关心民间疾苦,澄清吏治,让民间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资治通鉴》还记载了一个贞观年间的奇闻异事,“辛末,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大意是唐太宗让390个死囚春节回家和家人最后一次团圆,之后再回来领死,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390人竟无一人逃跑。受其感召,最后唐太宗将这390人全部赦免了。可见当时政通人和。
仅仅是做到以上几点,那就和汉文帝汉景帝没有太大差别,唐太宗最被赞赏的一点就是“克己”,“克己”是评点太宗的点睛之笔,即对自己的欲望、偏见保持克制的态度。
大家在教科书上熟知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唐太宗的名言。克己当然包括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唐太宗说从社稷苍生的角度考虑,不敢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声色之欲,就是克己。《资治通鉴》里面还提到过秦二世发表过的一番当皇帝感言。秦二世这个二货是这样对赵高说的: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啊!既然我已经君临天下,富有四海,我很想“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快快活活地过一辈子,你说可以吗?大意就是当皇帝太爽了,我要一直爽下去,爽个痛快!然后他就身死国灭了。唐太宗和秦二世的“做皇帝感言”,很容易能看出来千古一帝和千古二货的段位差距究竟有多大。
另外,他重用大臣魏征,让大臣敢于进谏。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很难,老是让别人指出自己的毛病,还挺难受的。尤其是在1千多年以前,臣工对皇帝指出不同意见甚至指出错误,皇帝还要虚心接受,这真的挺挑战人性的。我自己在投资和管理公司的过程中,就发现这一点特别重要,索罗斯也说过的“相同观点的报告他看一遍,不同观点的报告他看两遍”。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第一条就叫“开诚布公”,里面的有一条内涵就是“好消息和坏消息都要第一时间说”。而且做领导的决不能因为下属汇报了坏消息就责罚汇报坏消息的那个人。
唐太宗的高明之处在于:除了对皇帝本人品德、作风的探讨,还包括对皇帝行为的规范和权力的约束。他甚至写了一本书叫《帝范》传给自己的儿子,包括了《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篇篇都是讨论皇帝的行为规范的:“此十二条者,帝王之纲,安危兴废,咸在兹焉。”
当然唐太宗有他的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人无完人。但是《资治通鉴》里面评价了无数的历史人物,在所有北宋以前的帝王中,唐太宗的评价是最高的。很可惜当时没有类似于AAA评级的做法,要不然我们能看到不同的皇帝的评级,比如唐太宗就是AAA级别,秦二世这个二货就是C级,属于垃圾级。
当然,书籍都会有美化古代的倾向,认为古代的圣贤和盛世,多么好,反衬当下多么不好。其实不然,唐太宗时期是人类文明1.0时代,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赶现在差远了,即使是当时的皇帝,能享受到的物质条件都未必有当今的中上产阶级好。所以我们读史书要带着辩证的观点去思考。举个简单的例子,唐诗是很牛逼的,但是我们发现唐诗基本都是在唐玄宗开元盛世前后开始兴盛的,为啥太宗时期似乎没留下什么脍炙人口的名诗呢?我还在真去翻了资料,原来是因为唐诗这种文体格式是太宗朝开始逐步成型的,一开始都是用来给王公贵族歌功颂德的,所以当时的马屁诗歌都被历史给无情的淘汰了。直到开元年间诗歌开始进入大众的生活,才有精品出来,流传百世。
就说这么多了,大家对《资治通鉴》有什么感悟的,欢迎积极留言交流!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6
读《通鉴》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首先,对于从战国到五代的漫长历史而言,《通鉴》无疑提供了详细的线索,对很多曾经只有模糊印象的事情读后都会有更深的感触。而且,编年体史书能够为读者提供历史的时代感和线索感,虽然不可能读过一边后就全部记住,但是,这种时代感可以让你大致辨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先后次序和发展脉络是对于某一具体时代进行研究的前提之一。此外,虽然因为司马温公编集魏晋之前部分的材料今日大抵得见故而非可用之一手史料,但对于隋唐以后历史,《通鉴》有其独到的史料价值,尤其对于各材料相互抵牾之处,《通鉴考异》胪列众说并加以辨析,往往可观。至于胡三省的注文,虽然名为音注,但是其价值并不在注音之上(毕竟注的字大多不是生僻字,而且与今天的普通话也有一点距离)而在对历史名词的解释,尤其是职官制度和行政沿革方面。同时,胡三省读《通鉴》极详,虽无善本对校,但以理校之之处往往暗合。
其次,作为保存了大量材料的宝库,它对于我们其他所读后人论著加强理解是颇有裨益的。如去年寒假时读汉纪一部分,对同时阅读的《春秋与汉道》的认识就深化了许多。尤其民国时期学者多喜好大段引用材料,再读之下就会有一定的亲切感了。
同时,在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说,司马温公用他的如椽史笔,将美与丑,善与恶,智慧与愚蠢,豁达与狭隘刻画的淋漓尽致。这会督促每一个读者进一步审视自己,择善而从。
对于我自己来说,从寒冬到夏日再到寒冬,它伴随了我几乎整个20xx年,期间还曾带着其中一本亲赴山西夏县的司马温公墓朝圣。虽然这本书里大部分故事的结局我都了如指掌,但是,读到那一段段或慷慨激昂,或大义凛然,或冰冷无情,或鲜血淋漓的文字时,还是常常不由自主的废卷长叹。“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感悟,甚至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大学四年中,或许应该有这样一件值得回忆的“奇迹”工程吧。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7
历史无时无刻不展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回顾历史的长河,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历史上的每一天,都是喜忧参半;可以了解历史的这一天发生的事件,借古可以鉴今,历史是不能忘记的... 。
最近我阅读了宋朝司马光用19年的心血主编的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仍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吧。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强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读书笔记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读了这本书更让我感悟到了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努力学习,遇到挫折不要轻易放弃,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8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显德,前后共1362年,全书记载了十六个纪,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陈……
全书记载从周纪开始的政治,军事开始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历史的传奇。
全书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建立繁荣,强盛,争斗,叛乱,衰落,灭亡,记载了一个又一个从强盛转向灭亡的过程,相当于是一本警示世人的书。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本我认为历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它让我与历史拉近了距离,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神秘与长久,历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让人类探索,探秘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时期了。当我阅读时,却发现历史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大不一样。原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自然与历史不大相同。
《资治通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只有一个的,探索历史的神秘是要揭开历史被时间掩埋的面纱,,探索历史的真相。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9
一位哲人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虔诚领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你会发现,国家、社会乃至人生的盛衰之道尽在其中。铭记历史,不仅可以总结过去,更可以指引我们走向未来。刚刚读完《资治通鉴》,虽然理解粗浅,却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兼政治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了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比如书中描写秦朝的历史。商鞅“立木为信”,顺利推进改革,秦国日渐强盛。这才有了后来秦王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长期以残酷的法律制度为主的严酷统治,农民起义一爆发就势不可挡地让秦朝至二世就匆匆谢了历史之幕。
比如书中讲述的唐朝历史。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也正是有了大唐盛世的历史影响,才有了如今影响世界的汉唐文化、唐服、唐人街等......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资治通鉴》中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很多,蕴含的人生哲理、民族精神、时代内涵也有很多很多,需要孜孜不倦、认真体会。据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所以,想要真正了解历史,还须细细地品读,就让细腻而悠长的历史滋润我们的成长,伴随我们进步吧!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0
周末,老爸买了《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送给我,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十二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道德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在这本书中主要提出了道德。比如吴起是战国初期的有名将领之一,他为了得到鲁国国君的信任心一横把自己的妻子给杀了,虽然得到了重用但却因为人品太差被鲁国国君给怀疑。最后,他又去了几个国家。虽然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大,但却变成了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被人排挤。一辈子被人陷害,但却没有人同情,反而遭天下人唾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人品太差了。司马光说过: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中国传统价值观是要求一个人德才兼备,而德放在前面可见品德和道德的重要性。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1
读过关于“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是指曹、刘、孙建国至“三国”先后灭亡,这是“三国”时期,其实不然。三国时期是以董卓乱京,孙策找到玉玺,好戏就从这里开始。
三国时期,是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也是诗人,词人不受用之时代,所以,诗,词人不甚出名。因为战乱你再满腹经纶也没用,对方一刀子过去你能写什么?而武将则不同,对方一刀子过去,把它激怒了,一棒子跟你拼个你死我活,对方也没办法。这是一个“潜规则”:国家混乱是要武将;国泰民安要文臣。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如:诸葛亮,是个文臣,却能在乱世时,使蜀国安定,这不是武将能做到的。
说到诸葛亮,就得谈一谈曹操,这又是为何?乍一看,没有什么。可是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诸葛亮与曹操都是丞相;诸葛亮与曹操均开丞相府;诸葛亮为武乡侯,曹操为武平侯;诸葛亮与曹操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均为“皇帝无权”。
《资治通鉴》这本书比《三国演义》真是得多,希望众位不妨看一看!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2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最后挑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读《资治通鉴》有感 篇13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准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里的故事多得数不清,每一个都精彩至极,但我最喜欢的是《陶侃爱惜光阴》。
古今能成大事者,必然是惜时如金,勤奋不懈的,东晋名将陶侃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曾对人说:“大禹那样的圣人,犹自珍惜寸阴,我们这样的常人,更应珍惜每一分光阴,绝不可以整日闲游烂醉,活着无益于当世,死了不能传名于后代,那样做完全是自暴自弃。”陶侃字土行,父亲本是吴国的杨武将军,死得很早,吴国败亡之后,陶侃由鄱阳移居到庐江,家中生活一直很贫苦。可陶侃爱惜光阴、发奋自强。正因为这样,陶侃受到了当时的名士范逵的抬举,做了江夏太守,后来因为抓住了乱贼王敦,平定广州叛乱有功,被封为柴桑侯,食邑四千户,又做了荆、雍、益、梁州刺吏和征西大将军等职位。
陶侃职位高了,但他并不像当时大多数的官僚一样贪图安逸奢侈的生活而是勤于职守,孜孜不倦。
《资治通鉴》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陶侃从一个出身寒门的小吏,靠着高尚的德操和勤勉的品格,治军四十一年,建立了当时及后人所景仰的功勋,多么令人敬佩啊!我也要学习陶侃那爱惜光阴的品格和努力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