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网整理的《家》读书心得(精选12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请阅读参考。
《家》读书心得 篇1
“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巴金的《家》中,有着许多可爱而又鲜活的生命,他们却无一不受到来自黑暗封建思想的打击,但他们中一些人却进行了激烈的反抗,像觉民、觉琴和觉慧,他们最终站了起来,到达了光明的彼岸;而另外一些可怜的生命终究只能带着悲恨死去,如同鸣凤、梅、瑞珏一样,饱受折磨而未尝在最后得到解脱。而不在其中,位于中间,生活在夹缝中的觉新,则是最为煎熬,又是最为可恨的“大哥”了,因为他顺应了黑暗,而又不得不始终在黑暗泥潭的封建家庭和光明的进步社会间挣扎,为一生遗憾和悔恨。
“他的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小时候的觉新便已天资聪颖慧,上了中学“又名列第一”、“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
可父亲在母亲死后的安排摧毁了他的幻梦,他被迫早早成家,而且未能做出反抗,而这便为他今后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埋下了伏笔,可想而知,为了封建礼教的家庭和谐,他竟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表妹,在其他一些情感的选择上,他还有什么不能向黑暗的封建势力低头呢?
到了父亲临终前,他的嘱托迫使觉新又“卖掉了自己的前程”,这是封建礼教对他降下的又一道枷锁,从此以后,他的利益都属于他的“家”,封建的'专制也剥夺了他的自由,短短一个月,他仿佛已然失去了自己的半生和未来,但父亲的临终便最终使得黑暗降临在了觉新身上,让他彻底消逝在了黑暗中,他的妻子瑞珏、深爱着他的表妹也随他一同坠入黑暗深渊。
“又过了一些时候,他的第一个婴儿出世了,这是一个男孩”、“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觉新如此想到,可他的父母呢?他们不也一样,对觉新发出过“充满感激、希望与爱的语言”吗?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觉新的命运不属于自己,而他的孩子海臣的命运,如果不是因为这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分崩离析,也必然无法掌控在自己手中。邪恶的封建制度就是这样,通过剥夺一个人的命运,进而剥夺一群人的命运,一代人的命运,几代人的命运得以苟延残喘的。这样封建制度的延伸就像滚雪球,雪球越滚越大,碾压一切,势不可挡。但幸运的是,新一代革命奋斗的光明足以与之抗衡,因为新青年为了未来,决心付出一切以打破觉新那般悲惨命运的轮回,让自己的命运得以由自己来掌控!
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应当始终不忘理想,为属于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家》读书心得 篇2
“命运”这个词,我们能够简便用笔在几秒钟之内写完,而真正的意义,却要用一生去诠释。我固然相信“人定胜天”这个说法,可是很多时候,人力在命运面前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于每一次的挣扎却是推向更深的深渊的魔手。
他们,是家的一部分;他们,进行着爱与恨、情与理的冲突;他们,或压抑,或挣扎,或抗争;他们用自我的方式奏着生命之歌。
《家》给我们塑造了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理解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让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尽的鸣凤,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的觉新。他爱着一个人,却同另一个人结婚生子;而后陪着与自我相守的人,又放不下爱着那个人。从始至终,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处,我看不到他真实的灵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挣扎,只是身份将他压在了无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
觉慧口口声声称他的哥哥为“无反抗主义者”,却不知大哥注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艰难的徘徊者,时代的牺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爷的威严,下启羡慕着觉慧的勇敢与追求。如果他处在觉民觉慧的位置,他断不会再这样压抑着自我。
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我放下了这些担子,这个腐烂、溃败的封建大家庭仅有走向灭亡的道路了,这对一个骨子里还很传统,舍弃不了“大家”的男人是无法容忍的。于是他选择放弃自我的幸福,埋葬自我的感情去成全这个家庭。
我们没有权利去批判他的选择是对是错,只能说这个看似能够选择的题目,其实仅有一个选项。最终,他只能将自我的愿景寄托于觉慧,期望他享受不到的能够由自我的弟弟去领略,这不是他的放弃,恰是他的期望,让别人替自我幸福也是一种无奈的幸福。
这是一个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么反抗的人有什么结果呢?
作为高府丫鬟的鸣凤用死亡控诉了这个吃人的封建的社会。最初,她以为能够用自我的方式爱着高高在上的觉慧,她不求相守,只愿能够一向远远望着,不奢求,不指望能进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觉慧竟也爱着她。
看似毫不费力就能够满足的愿望,鸣凤却不能,因为她只是一个丫鬟,丫鬟没有过自我想过的生活的权利,从被主人买下的时候开始,她就没有了主宰自我命运的权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鸣凤久久等着期望的火光,她单纯的'以为和覚慧的感情能够改变她的命运,仍摆不脱命运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给一个老头子,尽管她怎样恳求,也逃不了,绝望中她只能选择长眠地下。
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杯具,也是完美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觉慧开始让我认为他是爱着鸣凤的,而后我越来越怀疑,那是爱吗?有那种爱,即使爱的人死了,却仅有叹息,而没有多少悲痛表现的吗?我本以为在鸣凤死后,觉慧会哭天抢地,甚至于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会那么淡定,然后渐渐淡忘,又去追逐自由。
其实这只是一种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理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种新鲜的感情,并非什么爱。只可怜了鸣凤,死心塌地换来一场空。悲哉!
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向我们控诉着封建礼教对人生活的残骸,想说不能说,想爱不能爱,有的是无止境的约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不挣扎不甘心,挣扎了又是徒劳,怎样都是错,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个字能够形容——难。
《家》读书心得 篇3
看久了卡通连环画,我想换换口味。于是在书架上拿了一本《德伯家的苔丝》看了起来。
暖人的友情!
喜欢哈代的抒情诗,其中不乏情节生动,语句隽永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这是个美丽凄凉的感情故事。当我合上书,苔丝对克莱尔忠贞的感情故事确实令我感动,但令我温暖的是和苔丝一齐挤牛奶的3个可爱少女伊丝、玛丽安与雷蒂。她们也同苔丝一样深深爱着那个英俊少年克莱尔,但也深知克莱尔只爱苔丝,于是就把爱恋深深地埋在心里,而把祝福送给他们。我喜欢她们三个的纯洁的友谊和坦率的言行。就是在克莱尔无情地抛弃苔丝时,善良的伊丝也没落井下石,与克莱尔有过一段话:
“你十分十分爱我,伊丝?”克莱尔问到。
“是的我十分爱你,我一向都爱着你!”
“比苔丝更爱我吗?”
“不!”伊丝摇摇头低声说,“不如她爱你!”
“这话怎样说呢?”
“没有人比苔丝更爱你了。”
“因为她能够为你***,而我无法做的。”
读到那里我心中一阵激动,我仿佛看到一个高尚的灵魂,左右了她那质朴敦厚的'天性,这真是一个真正善良、真心待人的好姑娘呀,真令人感动。在苔丝回到娘家又身无分文时,因为失恋而酗酒的玛丽安又帮她找到了一份工作,使苔丝的生活又有了一丝光亮。在那些阴霾的日子中,温暖着苔丝冰冷的心的依然是这份暖人的友情……
苔丝是不幸的,她的父母为了所谓的家庭荣耀,而让她去攀亲,而毁了自己。她最爱的人又无情地抛弃她,而她又是幸运的,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在她遭遇感情抛弃时,不离不弃的是那份温暖的友情。
为这份友情喝彩!
《家》读书心得 篇4
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百家姓》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中国人有着非常浓厚的宗教观念,非常看重自己的姓氏,一个姓氏就是一个家族的象征、一个家族的荣耀。早在汉代就有人看史编撰启蒙的姓氏读物,而宋代的《百家姓》则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我们启蒙的必读之书。阅读《百家姓》后,让知道了中国的每一个姓的来源,例如王姓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相传周灵王姬泄心,太子晋曾对其直谏,触怒龙颜而被废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属山西)、琅邪(今属山东胶南县一带)等地,因晋及其后裔祖宗为周天子,因此人们便称其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氏了。又比如唐姓,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
阅读《百家姓》,让我知道了华夏子孙的来历和姓氏名称的来由,还了解了祖先们几千年的历史。
《家》读书心得 篇5
听过张晨旻老师执教的《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一词,出自《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彝家娃娃真幸福》这节课是一首具有民族气息的歌曲,“阿里里”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一种风格的象征,在歌曲里面是个衬词。在课堂上张老师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演唱歌曲,具有很好的效果。歌曲律动所体现的也是彝族的风情,除了给学生一种身体的协调还给了学生一种民族精神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童趣。这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较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许多趣味环节:律动、回声模仿、对歌、演唱比赛、舞蹈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也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同学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非常的活跃,这也就证明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给学生空间,这样学生才会自由的发挥,上课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在本课的教学中,张老师首先选择了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一起舞蹈,然后很自然的导入新歌教学,配合多媒体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让学生先熟悉旋律。在学生对歌词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歌曲,最后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接龙唱。这样,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只传授知识,而是要开发学生的潜力。另外在本课教学中,张老师还别出心裁的把歌词抄写在彝族的特色配饰——银项链上,并制作了一个个小火把,作为奖品发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彝族的乐曲、歌曲、舞蹈并从中感受彝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彝族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服饰文化等,最后一起参加火把节,在欢快的乐曲中跳起彝族舞蹈。浓浓的民族风情始终贯穿在整节课,体现了艺术教学的美。
张老师在自己的努力和全组同事的共同帮助下经过一次次试讲、教研、修改,最终向大家呈现了一节渐趋完美的音乐课。通过这次课型研讨,我们认识到小学音乐课,教师只有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上和难点上多想一些巧妙的好办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老师教起来高兴,同学们学起来更高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小小三尺讲台真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家》读书心得 篇6
听过张晨旻老师执教的《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后最大的感受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一词,出自《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彝家娃娃真幸福》这节课是一首具有民族气息的歌曲,“阿里里”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也是一种风格的象征,在歌曲里面是个衬词。在课堂上张老师引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演唱歌曲,具有很好的效果。歌曲律动所体现的也是彝族的风情,除了给学生一种身体的协调还给了学生一种民族精神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童趣。这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学习较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许多趣味环节:律动、回声模仿、对歌、演唱比赛、舞蹈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也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同学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非常的活跃,这也就证明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潜能,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给学生空间,这样学生才会自由的发挥,上课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在本课的教学中,张老师首先选择了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一起舞蹈,然后很自然的导入新歌教学,配合多媒体了解彝族的民族风情,让学生先熟悉旋律。在学生对歌词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学习歌曲,最后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接龙唱。这样,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只传授知识,而是要开发学生的潜力。另外在本课教学中,张老师还别出心裁的把歌词抄写在彝族的特色配饰——银项链上,并制作了一个个小火把,作为奖品发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彝族的乐曲、歌曲、舞蹈并从中感受彝族的音乐文化,了解彝族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服饰文化等,最后一起参加火把节,在欢快的乐曲中跳起彝族舞蹈。浓浓的民族风情始终贯穿在整节课,体现了艺术教学的美。
张老师在自己的努力和全组同事的共同帮助下经过一次次试讲、教研、修改,最终向大家呈现了一节渐趋完美的音乐课。通过这次课型研讨,我们认识到小学音乐课,教师只有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在教学每一个环节上和难点上多想一些巧妙的好办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老师教起来高兴,同学们学起来更高兴,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小小三尺讲台真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家》读书心得 篇7
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总是没有甚么感觉,可能年龄的关系,现在再看觉得体会比之前深很多了。书中的几个人物总是显现在眼前,让自己去思考。
觉新觉新这个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昨天把《家》又看了一遍,之前看总是没有甚么感觉,可能年龄的关系,现在再看觉得体会比之前深很多了。
书中的几个人物总是显现在眼前,让自己去思考。觉新觉新这个一物是老舍先生着力塑造的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从他的身上,我多多少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总是想把所有的事情做,总觉得要对得起所有的人,结果呢?费尽心思,最后甚么事也没有做好,对不起所有的人。梅表姐也好,瑞珏也好,家庭也好,都不是他想要的。我想这个多是我们这些70后人的一个缩影吧,一直都是在为他人活着,而不是为自己活着。觉慧一个青春叛逆的代表,他是一个有思想,有目标,有理想的`,他能够为自己活着,去寻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又能有多少呢?这样的人看起来很简单,实在做起来很难,就像在觉民的婚事上,把敢把觉民藏匿起来;在捉鬼的事上,他勇于和陈姨太斗争;在学生运动的事上也于顶撞家族的最高人物高老太爷。实在真得很敬佩这样的人,敢作敢为。
但是转念想想,觉慧是否是有点自私,一个有着真爱的,是会去体会亲人朋友的感受,而不会只为自己,走自己的路而去让他人说。我们都很羡慕觉慧,很看不起做揖主义的觉新,但生活中我们更多做的都是觉新。老舍先生的笔真是好,几十年前写的东西,今天看来还是那样的亲切,让人久久回味。
《家》读书心得 篇8
这天,我读了《德伯家的苔丝》这篇小说,使我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艰苦黯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苔丝的梦想和期望。十六岁的苔丝,在家人虚幻的期望下,攀附豪门贵亲。她跃身成为了幸福的贵妇人,之后从此堕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
感人的就是苔丝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拿起了刀,将她多年以来所受到的屈辱与艰辛都发泄在刀头,刺向了那个毁了她一生的'男人。一切平静了,苔丝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最后和她爱的人体验了真正的蜜月,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站,是她最后解脱的日子。苔丝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或许她的命运本该这样,在所谓贵族家庭后代光环的后面,她那不思进取的爸爸和她那一心想要女儿嫁进豪门的妈妈,注定纯洁的苔丝要遭受捉弄。我同情苔丝,但我加懂得了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世界不是天堂,多一个处处留心的心眼,会让你的人生更加顺利。懂得爱护自己的人才会去创造财富,美化生活。
《家》读书心得 篇9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幸福的象征,是温馨的标志,是温暖的怀抱,他就像沙漠里的绿洲给人以希望和温暖。这就是家的感觉。然而巴金笔下的家虽有着四世同堂的喜悦、人丁兴旺的热闹,却同样围绕着旧时封建礼教的控制,使家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失去了原有的温馨,就让我带你走进《家》的世界。
《家》描写的是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家庭的没落分化的过程。觉新、觉民、觉慧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为了自己的理想在奋斗:大哥觉新面对封建礼教选择了屈服和服从,担负着全家的重担,被兄弟责骂,在关键时刻也打破陈规帮助弟弟实现理想;觉慧、觉民、琴三个受到新思想影响的热血青年投身于革命,用自己的笔去教化他人,传播新思想。丫头鸣凤与三少爷觉慧相恋,苦于身份悬殊以及封建势力的压迫,被逼嫁于他人为妾,誓死不从,以死明志,可见其刚烈。许许多多高家大院里的人都在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从而走向了沉沦与灭亡。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高家大院在新思想的袭击下,走向灭亡,性思想最终会战胜一切。
觉新就是手封建大家庭和旧时礼教毒害的典型例子。他也是有着一腔冲破旧礼教的热血,可却在旧礼教前沉沦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受到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强大的势力下他别无选择,他只有选择屈服。我为他而感到悲哀,更加同情他:就是因为他所谓的服从,他失去了自己的最爱,害死了最爱他的妻子;就是因为他的服从,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安排下度过的。这难道还不悲哀吗?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自由自在、民主的新时代,可以大胆的追求自己所想的,不需要为别人的安排而活,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希望。
相比觉新,我更加欣赏和佩服觉慧的个性和勇气。他大胆的与封建礼教抗争,勇敢追求心中所爱,接受新思想的洗涤,在封建社会的大舞台上,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雄赳赳、气昂昂地冲向蓝天,那气势仿佛要将封建礼教在这个社会上破除;那劲头有着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他发表自己的看法,用笔描述出新的社会,抨击旧社会,用行动改变社会,逃离自己的家园,改变战场,用自己的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份勇气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也许我们并不处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我们无法体验他所面临的困境,无法了解到他面临多方势力压迫时的勇气,但是同样我们的人生难免也会面临许多的困境,但如今的幸福生活已让我们沉迷于平静的生活,缺少了面对灾难的勇气,从而失去了抗争的机会。就像这次“莫拉克”的来袭,打翻了我们原有的平静,拆散了原本幸福的家庭。这时,我们就需有这份勇气: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努力重建家园的勇气、笑着站起来的勇气……它就是战胜一起的力量,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鸣凤还有许多的丫鬟也同样受到封建礼教的迫害,失去他们美妙的人生。这样的家还温馨、美好吗?
《家》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让我感受到了那些热血青年的勇气,让我感慨、让我悲伤,同样也让我感动。我们的新生活就是在这些热血青年的勇气与努力下造就的。
家还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温馨、那么的幸福!
《家》读书心得 篇10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着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东家少爷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理解真正感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之后,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
父亲德伯的愚昧无知,对于金钱的贪婪推使苔丝跌下了社会的的深渊;而亚雷的邪恶无耻则将苔丝少女的所有完美梦想化为灰烬,促使她遇上了改变她人生的第三件事——与安玑·克莱相爱。而正是这个安玑·克莱,这个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杯具。有人会说安玑·克莱才是真正该批判的人,但是无疑他生活在那个时代,他需要时间来释放自己,不可忽视的是,安玑·克莱是爱苔丝的,至少那爱是真的,而不是像亚雷一样,把苔丝当做自己的玩偶。所以我认为苔丝的杯具就应是当时的时代所酿成的,或许在现代社会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对于像苔丝一样的人来说,生存的机会就多了。合上书,我想鞭挞当时的社会,指责亚雷的无耻行径,藐视安玑的懦弱,同情苔丝的悲惨遭遇。
《家》读书心得 篇11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本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少年儿童的启蒙教材。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小孩子在学堂里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为什么要叫百家姓,而不叫千家姓,万家姓。之所以叫百家姓,是因为在以前的时候算出大概只有400多个姓氏,所以才叫百家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非常多,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这样的姓。通过查阅《百家姓》,我知道了我的班主任谈老师的姓排在第117位,我的姓排在第64位,妈妈的姓排在16位。真是太有趣了!而且中国的每一个姓都有一个小故事。比如“赵”这个姓的故事是这样的:周穆王到昆仑山见王母,乘坐的是8匹骏马拉的车,驾车的人就是造父。造父因为有功,后来就被封在赵城,造父的后代就封地为姓,世代姓赵。造父的第五代世孙赵虽作了晋朝的大将军,而赵虽的后代又建立了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最强盛的七个国家之一。这就是“赵”的故事。
《百家姓》记载了华夏子孙的来历和姓氏名称的来由。阅读《百家姓》,不光知道了中国到底有哪些姓氏,还了解到祖先的生活,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家》读书心得 篇12
千家诗》和《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学生启蒙读本,流传很广,影响深远。作为国学经典和文学艺术瑰宝值得当代青少年细细品尝。
捧着这本薄薄的《千家诗》,传来一股久远的气息。这本书的年龄是我的两倍,装帧从右向左,文字是竖体,泛黄的书页上留下了时光的印记。
书中收录了唐宋两代的七言和五言的绝句和律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感叹怀才不遇,有的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由于是启蒙读物,大多内容浅显,语言优美。描景的以描写春天景物居多,其中写早春景色最多。“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多妙!游丝般的春雨滋润万物,新草初长,远看绿成一片,近看却发现只有稀疏的绿色夹杂在其中,抒发了作者欢喜之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不愧为诗仙,尽管眼前不得志,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乘风破浪,建功立业,到达理想的彼岸。“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作者杜甫将柳絮桃花比作人,用“癫狂”“轻薄”来形容,后来桃花柳絮也就成了一般势利小人的代名词。
当时居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此诗寄托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作者长期不得志,到了暮春时节,偶然登山觅春,与山中僧人闲话,不知不觉在纷扰尘世中得到半日清闲。意境悠远,浑然天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朴素直白的语言,意义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
只是这些优美的诗句,只有中国人才能得到它的精髓。第一,古诗联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融合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次,古诗很讲究平仄,韵律,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有些诗本身就被用来弹唱,如乐府诗。古诗也很讲究用字,古代有“一字师”的典故。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都十分传神。若不懂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古汉语,是无法理解的。若将古诗翻译成外文,则只能让读者知其大意,却味同嚼蜡,无法领会古诗本身的魅力了。
古诗确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瑰宝,我们应将它不断地传承、发扬。